可借 1 冊
人們經常以五種感官來擷取生活世界的訊息,將之轉為理智或情感與人交流,又以苦、樂、感傷、憂惱的臉譜,作為無言的表達—─這些工程都是意識的眾作,因此,在抉擇和離執之間的歷練,就要直接面對眾作之首的「意識」。
本書是在探討意識未與語言連結之「離分別」的認識結構—─現量,這個理論是唯識學派無著以來就談及的,而促使作者致力研究陳那《集量論‧現量品》的現量理論,尤其是意識的現量,緣於2005年出版了勝主慧的《集量論大疏》,由於逐詞解釋的風格,使人容易理解意識涵括五識的認知、自我認知、定心等整個意識的認識結構。
誠然,這是透過梵文和漢傳文獻比對所作的研究,希望藉此能有助於讀者認識自己的認知世界。
章節
- 通序 釋聖嚴(p.3)
- 林序 林鎮國(p.5)
- 褚序 褚俊傑(p.9)
- 自序 釋仁宥(p.13)
- 提要(p.21)
- 附錄一 Dignāga’s Pramāṇasamuccaya , Chapter1 ( 1.2 - 12 )(p.591)
- 附錄二 Jinendrabuddhi's Visalamalavati Pramanasamuccayaṭīkā : Chapter 1 ( 51,8 - 86,3 )(p.621)
- 附錄三 陳那 PSV.勝主慧 PSṬ 之科判和對照(p.731)
- 附錄四 PS.PSV.PSṬ.PV.PVIN.漢傳等文獻對照(p.803)
- 附錄五 略語表、略號表及參考書目(p.875)
同書類書籍